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论坛
试谈张库商道的形成过程
发布日期:2014/5/16 19:27:4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韩祥瑞

 

    张库商道是连接中蒙俄的一条国际贸易运销路线。它在张家口发展史、中华经济贸易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这条中外闻名的国际贸易运销路线的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时间。以致时至今日,对张库商道的形成时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形成于明朝甚至更早的时期,有的说它形成于清朝。事实上,张库商道所走的这条道路,确实是古已有之,但在此以前,这条大道是以驿路、干道的面貌出现的,而张库商道却是以商道的面貌闻名的,张库商道的形成是始于清朝时期的。现将笔者的一孔之见陈述于后,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之间实现了和议后,在张家口开设的茶马互市,为张库商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矛盾,来到大同投奔明朝。时任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说服了隆庆皇帝,于隆庆五年(1571年),毅然实现了与蒙古俺答部的和议,并在张家口、大同等地与俺答等部开展了茶马互市,张家口是当时11个互市中最为重要和成交马匹量最多的地方。隆庆和议也极大地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使张家口由一个单纯的军事城堡,转变成为一个兼具军事防御和经济贸易功能的城堡。

    但明朝隆庆年间在张家口开设的茶马互市,却与张库商道有着很大的不同。茶马互市与张库商道的区别,除了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外,笔者认为,茶马互市的主要形式是蒙古族兄弟不远千里来这里进行贸易,用他们的牲畜及畜产品如马牛羊和皮毛来这里换取中原的茶叶、粮食、布匹和铁锅。而张库商道则既有蒙古族商人、俄国商人来张家口做生意、更为主要的是内地的旅蒙商人,用骆驼、牛车、汽车运送粮食、茶叶和生活日用品,不远万里到蒙古大草原及俄国边境的恰克图去做买卖,去换回马牛羊和各种皮毛。茶马互市来张家口贸易的蒙古部落,大多来自于与张家口相近的地方,道路比较近而多。而张库商道却有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比较遥远。虽然明朝时期张家口的茶马互市地点与张库商道的起点,都在今张家口的大镜门一带,但二者之间是不能够划等号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明朝时期张家口的茶马互市,确实为清朝时期张库商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张库商道正是在茶马互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清顺治、康熙年间,张家口与八大皇商为清政府输送军用物资,张库商道的雏形开始形成

 

    早在明朝末年,张家口的商人就与满族建立的后金国进行贸易,他们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于关内外,沟通中原内地与满族地区的物资,甚至为满族统治者提供情况,传递文书,与满族统治者建立了特殊的关系。所以在清政权入关后,顺治皇帝就将在张家口的八大皇商之一的范永斗召入京师赐宴,并要授予其官职,只是因为范永斗的力辞,才又赐给他一块张家口的地产,让他继续在张家口经商,为朝廷服务。范永斗则每年为内务府输送皮革、皮毛等物资,成为著名的皇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官府承运粮饷,运一石米花费一百二十金,而且常常误期,给军事行动带来困难。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皇帝再次西征葛尔丹时,范永斗的孙子愿以三分之一的运费承运粮饷,由于规划得宜,如期完成了任务。雍正七年(1729年),征讨葛尔丹时,范家又被推荐负责运送粮饷,“前后十年,运米粮百万余石,所节大司农金钱六百余万,较最先所定值不啻百万亿矣。”为此,雍正皇帝特授予他太仆寺少卿衔,再加二级,章服同二品。

    范家在向西运输军需物品的同时,也开始与蒙古地区进行民间贸易。内务府皇商范氏及一些小商贩随军作营中贸易,“行营军剿时亦必尾随前进”,在随军贸易过程中,商人还与沿途所遇的蒙古人进行交易。商贩们“所带货物,以茶布为主”。商贩们“借名运粮”,甚至“货多粮少”。由于有利可图,旅蒙贸易就开始发展起来。之后,山西、河北等地的一些商人负贩也来到草地与蒙古人做生意,这样张库商道就逐渐发展起来。

 

    三、清康熙、雍正年间,张库商道正式形成,大镜门成为张库商道的起点

 

    清朝建立后,实现了长城内外的统一,张家口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其最有意义的就是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商道的形成和繁荣。张家口历来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人民友好互市的地方。汉代的宁城互市,辽代的坝上榷场,明代的茶马互市,都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这些互市,无论从规模上,形式上,还是交易量上,都不能与清代的张库商道相比。清代以前的互市,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到长城沿边的汉地来进行贸易,而张库商道的贸易方式主要是清朝的商人,千里迢迢到库伦,甚至到俄国的恰克图去进行交易活动。这种几千里路的长途贸易,只有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可与之相比。因此,张库商道又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或茶叶之路。

    清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在张家口一带的长城上,于来远堡西北、小镜门以西,开筑了大镜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经清政府批准,俄国商队开始由厄尔口城(今伊尔库茨克)经库伦、张家口到北京。库伦等地的中国商人,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也组成商帮去西伯利亚进行贸易,表明连接中俄的国际贸易运销线路开始形成。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了两国商人在恰克图进行的边境贸易,经清政府与汉蒙商人的进一步开拓,以张家口和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为集散地,经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到恰克图的陆上国际商路即将形成。同年,清政府指定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古北口、归化城、杀虎口和西宁等地为出入蒙地商贸易孔道,并设卡对输入蒙地商品进行贸易检查。

    清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一日,为实施中俄《恰克图界约》,由库伦护军扎尔固齐带领张家口旅蒙商,与俄国人在恰克图进行了首次换货贸易,张库商道正式延伸到俄国的恰克图,张库商道正式延伸成为一条国际贸易运销路线。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张库商道的贸易额大幅增长,据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记载:当年“俄国输入者1484712卢布,输出者1383621卢布,合计2868333卢布。”当时一卢布兑换2.15两白银,计折合白银6056193两。自从设置恰克图中俄贸易市场后,张家口就成为了京、津、冀一带对恰克图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和储运基地,在沟通运销渠道,发展北方国际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清同治元年(1862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署,张库商道逐渐繁荣,张家口成为重要陆路商埠。

   

    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四日,清政府与俄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这个章程的签订,为此后数十年中俄边境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使张家口成为著名的陆路商埠。这个章程规定:清政府允许俄国商人直接到中国内地去采购茶叶,并可以把它运回恰克图,使中国与俄国之间的贸易由定点贸易转变为贩运贸易。这个通商章程还规定,俄商路经张家口按照运津之货总数酌留十分之二于口销售;其留张家口二成之货亦按税则三分减一在张家口交税;俄商在张家口一处贩买土货应交出口税银,按照各国税则交一子税即正税之半,在张家口交纳,该口发给执照以后不再重征,沿途不得销卖。这些规定,使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的一处重要中间环节,据史料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2月至8月的半年时间内,经过张家口往恰克图转运的俄国茶商有20人次,运砖茶2764箱,计184200斤;白毫茶1740箱,计133083斤。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使张家口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仅次于天津的繁华商业城市,被人们称为“华北第二商埠”。

    清光绪七年(1881年),俄国商人又取得了在张家口建行栈的权利,张家口成为俄商对华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据《清宣统外交史料》记载:张家口“元宝山一带划地五万方尺”,租给俄商建造铺房货栈。元宝山一带更加繁华起来。有的资料说,当时的张家口繁荣情况还在天津之上。比如1942年北京出版的《立言画刊》第209期的一篇《四树堂谈戏》的文章就说:“当中东铁路未开通以前,张家口的商号,不在天津以下,或者还过之。仅次于上海而已(此就五十年前情状比较)。元宝山的茶箱,比山还高。而大部分的商业,都操在山西人之手。”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张库商道是在明朝茶马互市基础之上,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形成的,特别是雍正年间恰克图贸易的开展,使张库商道成为一条沟通中俄之间的国际贸易线路。张库商道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