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益旺
在旧时代,东北商界有“关外牛、关内刘”之说,“牛”指吉林牛子厚,“刘”指我出生的那个大家族——世居河北省乐亭县的“京东刘家”。牛刘两家都以闯关东发迹,所不同的是牛家祖先是从山西逃荒来到吉林的,刘家祖先则是向东北搞长途运销,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我作为“京东刘家”的后人,想借贵网一角,谈一谈乐亭人在东北的经商。
在我们关里人心目中,边墙以里的汉族和边墙以外业已汉化的少数民族以及流入边外的汉族人民,构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东北人”。东北地区沃野千里,人口较少,当地人从事耕耘,即可谋生,致富者购置土地,成为地主,不善经营商业。从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工商业多为关里人经营,关里人来东北经商的按其籍贯的不同可以分为山东帮、山西帮和直隶帮等几个派系。后来山西帮衰败了。山东帮多为胶东半岛的黄县、掖县人,渡海到辽东,再沿当时的中东铁路北上,所以他们的势力在辽东大连和东哈尔滨一带。直隶帮也叫河北帮(河北省在清朝叫直隶省),河北省的人多是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向东北腹地发展,所以他们的势力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一带,其中又分为临抚帮和乐亭帮。临抚帮指的是河北省东部的临榆县(山海关)和抚宁县,例如长春世一堂药店就属于临抚帮。在商业竞争中,乐亭帮的势力蒸蒸日上,而长春正是乐亭帮势力的中心。河北省乐亭县地处渤海一隅,人多地少,临近山海关,所以便有很多人来到东北地区谋生,叫“闯关东”。他们投亲靠友,以习商经商为主,在商界颇具影响,逐渐出现了“乐亭帮”之说。东北人把乐亭人叫做“老儿”,因此,“乐亭帮”也叫“老帮”。
在一般字典里查不到这个“呔”字,“呔”读做“胎”,上声;拼音为Tǎi。老以乐亭为主,旁及昌黎和滦县,包括唐山在内。老一词是怎样来的,众说纷纭。乐亭的“乐”字,作为地名,应读“涝”,老是“涝亭”即“乐亭”二字的转音,较为可信。
究竟乐亭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闯关东,已无从查考。据我所知,其中时间早而成就最大的当数刘新亭、张希孔二人。刘新亭是我的五辈祖先,他开始从事关里与东北地区之间的长途运销,向辽西的兴城、北镇一带贩卖锄板子、土布、棉花,并从东北向关里运销关东烟、蓝靛、粮豆等土特产品。他的儿子、我的高曾祖父刘如峨的经营进一步向东北腹地延伸,首先在龙湾(今农安县)开设了广发合商店,经营杂货兼钱粮业,这是“发”字号的开端。至我曾祖先和祖父这两代,开设的“发”字号企业几十处,遍及东北各地,其规模居关东首位。从此,刘家成了“京东第一家”。
张希孔,生于清道光年间,因家境贫寒,生活无着,他带着两个弟弟闯关东,来到吉林一家木匠铺当杂工,后来受人资助自己开了小木匠铺。适逢东北“木帮”从东山里砍伐的木料积压在松花江畔,一时难以售出,便赊给了张希孔,言明次年秋后来取钱。但过了4年,对方也没来。这时正赶上吉林失大火,灾后各家盖房急需木料,他便将所存木料全部售出,获了大利。他用这批资金在吉林开设了万合木局,后来又在长春开设了万合兴、万增兴两座商号,并兼营木业。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清末,张希孔成为乐亭县四大富户之一。
刘、张两家闯关东经商而发迹,启发了乐亭人,于是人们纷纷奔赴东北习商、经商。后来又涌现出赵汉臣、刘临阁、史焕亭、武百祥、孙秀三等一大批因经商而发迹的人,进一步推动了乐亭人来东北经商的热情。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制定各项商律,并颁布《劝办商会谕贴》,令各地组建商会。翌年,吉林省城首先在吉林商业公会的办事机构———吉林商业会议公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吉林商务总会。董事19名,其中乐亭人就有9名,可见“老帮”在商界所占的重要地位。
长春商界“老帮”的势力更超过吉林省城。1907 年,长春商务总会成立,第一任会长王获人就是乐亭人,他是京东刘家在长春开设的东发合商号的经理。民国初年,长春一地,就有刘家经营的益发合、益发钱庄、东发合、金发合银号、成发合长柜、文发合长柜、发记银号、涌发合烧锅等8处商号,其中益发合和益发钱庄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老帮”的核心力量,总揽益发合全局三十年的孙秀三(名大有,字秀三)被视为“老帮”的魁首。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益发合的经营转向实业,1936 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益发合公司直辖面粉、制米、制油、造酒、织布5个工厂,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了8个分公司和5个支店,经营范围包括:面粉、制油、制米、造酒、织染、百货、茶叶、粮栈、典当、代理以及进出口业务,从业人员3000 余名,成为当时全东北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之一。同年,由益发钱庄改组的益发银行也建立了股份制,在哈尔滨、沈阳、大连、天津等地设置了15个分支机构。
现在的长春市第二面粉厂即原益发合面粉厂,长春第一百货商店即原益发合的分公司泰发合商场,东发合茶庄仍然沿用原来的店名。与长春益发合总经理孙秀三齐名的是哈尔滨同记商场的创办人兼总经理武百祥。同记商场在解放前一直是哈尔滨中国人开设的最大的百货店,经营很有特色,全体职工人人入股分红。
在东北商界乐亭同乡当中,有“南孙北武”之说,南孙指孙秀三,北武指武百祥。当时一般商号都规定,从业人员不准带家眷,三年探家一次,所以他们把收入的钱大部分寄回原籍,养家置产。乐亭县这种来自东北的汇款是很多的。伪满时期,益发银行为了办理东北的同乡向原籍汇款事宜,特在乐亭县城设立支店,仅长春益发银行每年汇到乐亭支店的款即达几百万元。以刘家为例,在1921 年到1932 年这12年中,刘家从益发合分得的红利近360万银大洋,相当于4万两黄金,为益发合资金总额的6倍。假如这些钱投入扩大再生产,益发合的发展情况就必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乐亭是个小县,因大量来自东北的汇款而繁荣起来,这就有些像东南沿海的侨汇。乐亭商人对家乡的另一贡献就是出资兴办学校。过去,闯关东经商致富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贫寒出身,只读过一二年私塾。因此,他们发迹之后,纷纷立下誓愿,决心捐资办学。至20世纪30年代初,乐亭商人在家乡共办起中小学164所。乐亭素有“文化县”之称,这与昔日商人捐资办学是分不开的。
父亲告诉我,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春有人倡议成立乐亭同乡会,据估计当时长春能有5万乐亭人,约占全市人口的7%。和气生财是乐亭人经商的特点之一,也许正由于这个缘故,即使不是经商的乐亭人,也多是好脾气,不肯因一两句话得罪人。其他如乐亭影戏(驴皮影)、乐亭大鼓书(也叫京东大鼓)、乐亭的缸炉烧饼等在长春都很受欢迎。新中国建立后,又经过这几十年,现在长春市内已经不容易再见到具有乡土色彩的乐亭人活动的迹象了,只有一条小巷,仍叫“乐亭胡同”,是否因为在历史上曾有乐亭人聚居于此而得名,尚待考证。
至于“老帮”,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工商业者的组织———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其第一届委员会和第二届委员会组成之初的主任委员刘次玄,第三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苗竹贤均为乐亭人,亦可看出历史上“老帮”活跃的痕迹。
(作者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益发合公司原董事,长春市工商联第一任秘书长,“京东第一家”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