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史话
榫卯之间穿插的历史记忆
——大城县古典红木产业文化传承复兴之路
发布日期:2015/8/9 8:44:42   文章来源:河北工人报

    檀木真国色,悠悠古韵浓。屏风山水画,一片翠竹葱。——《红木》

    诞生于明清的红木家具,历经500年沧海桑田,却历久弥新:纯手工榫卯工艺、丰厚的文化内涵,高贵典雅的气质,在光阴的抚摸下,愈发亮丽、厚重。细密的年轮充满了历史的质感,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然而作为两朝500年木匠文化扛鼎之作,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在清代之后连年战乱中,丧失了传承的土壤,几近灭绝。改革开放后,河北大城毅然扛起复兴红木文化重任,仅用30余年,完美再现了红木家具魅力,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红木古典家具生产基地,上演了“下里巴人”复兴“阳春白雪”的神话。

    ■年轮中的文化密码   

    明清两朝,七屏檀香紫檀罗汉床、黄檀顶箱柜、红酸枝顶箱柜……这些香气氤氲的红木家具,追求木材的自然,装饰时不髹漆,只打磨上蜡,由皇宫技艺高超的工匠专职打造。由于人的触摸,家具表面呈现特殊的光泽,日久弥醇,明暗苍媚,称为“包浆”。随着岁月沉淀,家具色泽自紫红渐至黝黑,黄花梨用久后会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古代统称此类色调为紫色,是高贵的象征,成为王公贵族的专用家具。

    不仅如此,经历明清两朝高手匠人的潜心耕耘,雕工精美、简洁大方的红木家具,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关节转角采用手工榫卯工艺,光滑平整,间不容发。一整套家具全然不用一颗铁钉,即使放置百年,依然不散、不腐。

    而位于京津走廊的千年古邑大城自古便以木工、瓦匠著称。明太祖洪武年间,郭底村周荣任南京工部主事,开启大城人营造红木家具先河。至嘉靖年间,旺村梁材任户部尚书六年,协同郭勋修建两宫、七陵,诸多大城工匠进京献艺谋生……自此,土木匠作基因便流淌在历代大城人血脉之中。

    在明清两朝,南北货运主要依赖水运。穿城而过的子牙河自南赵扶码头距运河只有8公里,并入运河抵通州至京师只有两天路脚,沿河下天津卫,仅用一天。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一代代大城人沿河而下,到京师闯荡。

    缓缓流淌的子牙河见证着几百年来外出闯荡大城人的荣辱兴衰。清道光年间,南赵扶镇冯庄村张永贵,沿河而下闯关东,最终落户辽东海城,张的曾孙即东北王张作霖。咸丰年间,李贾村李英泰背起行囊,沿河而下,来到京师当了一名宦官,他就是清朝著名太监总管李莲英。

    李莲英掌管的造办处,正好负责为皇亲贵胄置办家具。在李莲英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大城人进入造办处,学习红木家具手艺,这些巧夺天工的红木家具深深烙在大城人脑海中。

    然而清末时局动荡,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日寇侵华……数十年间,中华大地狼烟四起,战事频仍。深藏大内的红木家具被劫焚一空,幸存下来的红木家具,一部分沿子牙河散落至大城境内。

    乱世之秋,命如草菅。红木匠人四散奔逃,哪顾得上榫卯工艺传承问题。及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战争阴霾刚刚散去,十年文革却接踵而至,仅存的红木家具再逢浩劫。德发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德发回忆,“文革时红木家具全被当作四旧,被铲掉雕刻,甚至砸毁、焚烧。爷爷传下来一些瓷器家具,老爹舍不得砸,有一天半夜在院子里挖坑偷偷藏了起来。可文革结束后,再去挖,东西不翼而飞了,怪可惜的。”

    十年文革,红木家具制作手艺丧失传承土壤,最终彻底断绝。然而传承数百年的红木基因已经深入大城人血脉,他们在蛰伏,期待着黎明。

    ■红木基因的苏醒   

    在历史进程中,文艺复兴往往伴随经济发展而生。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1983年左右,天津文物局在大城外贸局设立收购点,收购瓷器、红木家具等古董。一些广东、香港等地的古董贩子也闻风而至。

    这一消息唤醒了大城人的红木基因。一些敢想敢干的村民开始“趟乡”收购红木家具。鑫发鸿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孝辉哥几个也加入这个行当。“当时我也就十几岁。租了辆自行车跟着哥哥到河间、山东等地田间阡陌收购老物件。”

    最初收购主力军都是大城四里八乡的村民,没人了解红木家具的文化渊源和价值。一个3米长的明代黄花梨案子,村民一直在上边剁猪菜,剁了3个大窟窿,但英国人眼都没眨买走了。“村民没想到文革时定为牛鬼蛇神的东西还能换钱,给点小钱就卖。大伙种地一年挣不了几百,卖对椅子可以挣1000,一年赚几千块钱就不知道太阳打哪边出来了,于是都搭伙出去收家具。”

    “每到一个地方先跟当地老人搭话,问问当地有没有土财主,军阀。要么就到当地图书馆,给管理员送两盒烟,翻翻县志中有没有历史名人,按图索骥去碰运气。”叶孝辉说,“当时村里除了老人、孩子留守。但凡能跟人正常交流的成年男女,都出来倒腾红木家具了。一时间,山西、山东、内蒙古、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小旅馆入住登记册上的旅客,一页页全是来自大城叶庄、刘庄子、朱家村等地的。”

    然而,受改革开放初期环境的制约,买卖红木家具只能私下进行。“没法子,公安局、工商局、派出所等都查我们,逮住就被铐走。”叶孝辉笑着回忆起当年被派出所铐走的经历。

    1987年左右,叶孝辉和哥哥揣着东拼西凑的500块钱,蹬着自行车上路了。“500块钱可是笔巨款,那会儿在山东吃一斤焖饼也就5毛钱。”叶孝辉说,“我们哥俩在山东日照看走眼了,买了张假紫檀桌子。这还不算完,刚买完就被当地村支部和派出所堵住了,挨了顿揍被铐进了派出所。”

    从派出所放出来后,叶孝辉哥俩撒丫子就跑。派出所的人就在后边喊,“别跑了,没人追你们。”这哥俩依然头也不回地原路飞奔。“能不跑吗,被铐进派出所的路上,我偷着把钱塞墙缝里了,钱再丢了就亏大了。”叶孝辉说,抠出那卷十元钞票后,哥俩才松了口气。

    不过,在陶然居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双陶看来,大城人最初收购红木家具的经历虽然艰辛、曲折,但对日后红木文化复兴功不可没。“在收购过程中,眼见着倒卖旧家具利润优渥,我们便一直留心搜集红木家具的各类知识,包括出产年代的鉴别、贵重与否的分辨、家具器型样式的确认等文物素养及历史知识。等到民间完好的旧家具被搜罗得差不多时,我们这些庄稼汉也摸透了红木文化精髓,成为半个行家。”传承复苏古典红木家具文化的种子,开始在大城人心里生根发芽。

    ■重塑红木家具之魂   

    到20世纪90年代,存世的整件明清家具基本上被抢购一空。狼多肉少,眼见倒腾红木家具来钱快,人们蜂拥而至。1994年前后,能见到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残次品了。

    此时郑德发开始琢磨,“卖一件残次品挣十块钱,修好了就能挣三十块钱。干嘛不自己修补旧家具?”1993年在他人怂恿之下,郑德发成立德发古典家具厂,专事旧家具修补。“说是个厂子,其实就是个小作坊,连牌子都没有。上半年招来一个工人,下半年俩。家具设计、制作、雕刻、打磨基本所有工艺全是我一人干。既是厂长也是技术员、销售员。”如今坐在阔气的红木茶台旁,郑德发边斟茶边笑着回忆创业之初的窘况。

    1967年出生的郑德发,12岁就跟着木匠爷爷推刨拉锯学手艺。15岁初中毕业后,郑德发决定辍学当木匠。然而爷爷并不同意,“你要能做把椅子,我就同意你吃这碗饭。”

    郑德发二话没说,抄起家伙什儿就干。“我当时给姨家做了两把木椅子,至今还在用。不仅如此,我哥结婚时用的大衣柜、写字台都是我做的。”郑德发说道。

    看到郑德发做的椅子、大衣柜后,爷爷同意了郑德发的决定。此后郑德发边学习木工雕刻、研究榫卯结构,边走街串巷收购残次品家具,“这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家里那些缺胳膊少腿的笨重家具这么值钱。在西安农村收家具时,一个老太太得知我们专收破家具,嘀咕道,这年头坏喽,有个脑袋的就想发财。”

    然而修补旧家具并非想象中简单,一般木匠别说修补,就连拆卸都摸不到头脑。“红木家具修补关键在于榫卯工艺,这是红木家具的灵魂。最开始敲打半天,连个桌面都卸不下来。”叶双陶说,“拆传统八仙桌时,打下来把面往上打,把腿往两边打,两边一打,打坏了,才知道里边有走马销,围板还得往上打……当时拆的东西多了,拆坏的更多。连拆都不知道怎么拆,怎么会榫卯结构?家具拆坏了,才知道原来如此。下次再拆,就明白了。之后旧家具拆得多了,见得多了,榫卯结构自然就明白了。”

    攻克榫卯结构后,残件拼凑就容易多了。“修补旧家具主要采用‘老配老’和‘大改小’:老案子面配老案子腿,单件拼起来;大柜子改面条柜,大屏风改书柜,八仙桌改酒桌更赚钱,4000元买的能赚8000元。”叶双陶说,在大城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板前几年花重金买了一套明朝家具。卸车时,徒弟拽了拽老板,老板,咱打眼了。这不是明朝的家具,是咱修补后卖出去的那套,腿上这个记号就是我做的……

    体悟了红木历史文化精髓,重塑了红木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对大城人而言,红木家具走向复兴,仅仅差一个机遇。

    ■古典红木家具完美再现

    时光轮转,春华秋实,神州大地国力日渐丰盈。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曾经只有王孙贵族才能使用的红木家具,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但即使缺胳膊少腿的红木家具也难觅踪影。郑德发、叶双陶、冯广洪、宋玉顺等人,萌生了自己做古典家具的念头。

    然而,想做红木家具,料从何来?别说大城,整个中国都几乎不产红木。1995年,郑德发拿出全部积蓄,又贷了10万元,一头扎进云南瑞丽探险,寻找小叶紫檀、黄花梨、红酸枝等木材。不仅收现成木料,甚至连老房子都买,只为拆下红木檩条、椽子回来用。“那年4月走的,一路转车颠簸了52个小时才到。当时老婆极力反对,说云南那都是深山野林,再回不来了。”郑德发回忆。

    在瑞丽山中转悠了4个月发现,除了海南产黄花梨,中国境内根本不长红木。酸枝木长在缅甸,紫檀木长在印度,黄花梨长在越南、老挝还有海南。“一开始是找火车,现在是走集装箱,有时候用汽车直接拉回来。”就这样,郑德发等人把进口的红木运回大城,解决了第一道难题。

    郑德发说,“去瑞丽之前,村里只有十几家做红木家具生意的,可从瑞丽回来,一下冒出100多家。木料拉到家门口,大伙都围着看新鲜。”得知乡亲们没有钱购买木料,郑德发把木料赊给了乡亲们,赚了钱再还。

    原料问题解决了,大城红木家具制作开始红火起来。叶双陶说,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家具的器形、雕刻完美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思想、意识。每一件明清家具上的纹饰图案,都是象征我们民族习俗和图腾的符号。不懂得这些家具的始源和文化底蕴,就做不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来。

    “明式家具简洁内敛,清式家具厚重张扬。虽然家具外形韵味不同,但几百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榫卯结构,这是红木家具的魂。”叶双陶说,“相传鲁班做了一个榫头一个卯眼,接合好后扔到了水里告诉徒弟,过几天再来看。3天后,鲁班让徒弟把榫卯构件从水里捞出来擦干后分解。徒弟看到,那榫头居然是干的。这就是我们制作红木家具的目标。”

    谈话间,步入陶然居车间,叶双陶指着刚开好的榫卯说,榫卯的边缘要齐,要光滑,配合的火候要把握好。要做到榫卯严丝合缝,首先单件尺寸得精确,稍差一点儿就装不上,但即使是单件尺寸做得很精确,往往也要刮一刮、磨一磨、修一修,这样装配肯定是麻烦,但却最能展现榫卯工艺的魅力。红木家具是老板的镜子,折射出的是老板的思想、情趣、审美和追求。

    在郑德发、叶双陶等人的带动下,大城红木家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做工精良的大城红木家具,很快销往深圳、上海、广州等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台等地区,出口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红木产业全面复兴似乎指日可待。

    ■因势利导全面复兴   

    在大城红木家具一片热闹的景象中,一些睿智的大城人敏锐地发现,虽然大城起步早,可是红木产业知名度却远低于福建仙游、浙江东阳、广东东山。自己家里干得火热,可是外人知之甚少,大城红木远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江湖地位与荣誉。

    不仅如此,在郑德发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于传承和创新。“我儿子结婚时,我兴致勃勃地想为他打一套古典红木家具。可谁知儿子并不领情,嫌古典家具笨重。”郑德发感慨道,“儿子都不要我做的东西,红木文化怎么靠他们传承?”

    于是,郑德发等人开始潜心思考古典家具与现实生活结合,制作既有古典家具神韵,又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现代仿古家具。大城县红道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少宾介绍说,这种既具有现代家具简约风格,又有传统文化回归的新中式家具,甫一面世,便受到市场青睐,一时间供不应求。藉此,大城古典家具行业华丽转身,为大城红木家具产业增添了新的生机活力。

    这厢民间企业老板自发为大城红木的未来寻求新的出路,这厢大城县委县政府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对大城红木整合包装:2014年省红木古典艺术家具协会挂牌成立;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16亩的大城红木新城2015年10月将投入运营。成为中国北方首个集红木家具制作、红木交易、红木博览、精品拍卖、质量检测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基地和展示中华文化和红木生活方式的全新平台。

    省红木古典艺术家具协会秘书长刘增怀介绍说,经过30多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大城县红木家具生产企业达300多家、摊点1300多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产大中小各类红木古典家具产品80万件(套),年创产值60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古典家具产业基地。

    权将刀斧作画工,细镂精雕几人同。卯开榫合皆经典,倾力做活中国龙。如今,古典红木家具在大城人手上得以全面复兴。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