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冀商网

冀商史话
共和国钡盐长子的跫音
——记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8年的跌宕起伏
发布日期:2015/6/14 11:29:51   文章来源:河北工人报

文/寻访记者 高会坡

 

    巍巍华夏,源远流长,中国化工,奇葩绽放。蕴涵化工技术的中国古代发明——火药、造纸术等,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起到了催生作用。在暮色苍茫的中国近代社会,诞生了当时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令世界化工同仁刮目。

    与“侯氏制碱法”诞生在垄断背景下的境遇相同,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夜的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辛化),在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辛化人自力更生,从生产碱水的小作坊开始,在“牛棚里”研制出钡盐。如今,作为共和国“钡盐长子”的辛化,经过68年的打拼,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和出口基地。

   

    这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从只有4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拥有100余人、厂宿占地3000平方米的国营永华化学厂(辛化曾用名),为了向新中国献礼,在1949年7月1日这天,组织全体职工留下了这张难以忘怀的珍贵照片。

    这是一段久远的记忆,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1949年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林远刊发稿件,这样描述襁褓中的辛化——“沿德石线往返的客车进入辛集站,最先触入眼帘的是市东南郊外一片栉比齐整的新房。更吸引人注意的是,耸入高空的烟囱,从早到晚不息地喷着烟雾……这就是冀中的永华化学厂。”

    握着照片,追寻记忆,让我们穿越时空,推开辛化厚重的历史之门,聆听共和国钡盐长子的跫音。

 

    ■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星”品牌享誉世界

 

    1947年,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工业产品异常短缺。在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号召下,3月份,地处解放区的辛集镇机关干部以生产自救的名义,凑起1500万元边币(折合人民币1500元),租赁3间民房和一个草棚,买来两口铁锅,招收4名工人,自制简易生产工具,用石灰、纯碱作原料,熬制烧碱水,供当地作坊生产肥皂,解决当地军民生活需要。“这个手工作坊起名‘永华火碱公司’,也就是今天辛化的前身。”离休老干部、原企管处处长和彦如回忆起建厂初期的艰难仍历历在目,“那时的干部工人一个样,不讲条件,不问待遇,没有8小时工作制,也没有工资,实行小米供给制。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土炕大通铺,一个心眼就是多出碱,出好碱。”

    北京、天津解放后,许多企业加入竞争的行列。由于辛化的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最后不得不只生产单一产品——工业硫化钠。1951年,河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而生产工业硫化钠的原料是灾区生产自救的芒硝,质次价高,生产一吨52%的工业硫化钠,就会给工厂造成100元的损失。面对上级要求关闭的严峻形势,1948年进入该厂、担任粗碱煅烧组小组长的刘廷模,与时任厂长刘振远一起立下军令状:“请给我们三个月的限期,咱工人兄弟们豁出命来也要把厂子救活!”通过大干苦干,年末为国家积累资金6.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保住了工厂。“如果没有老一辈辛化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也就没有今天的辛化了。”说到动情处,和彦如抬起右手,轻轻擦拭了一下眼角。

    由于工艺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提高,1953年5月辛化生产出60%硫化碱,商标定为“红星”牌。1955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全苏标准,试制成功68.5%的工业硫化钠,产品远销苏新等国家。“最难忘的是硫化碱质量由52%提高到63.5%,因为只有提高到63.5%,我们的硫化碱才能出口。” 1952年第一个进厂女职工、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郝桂芬回忆起中心化验室,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1957年,“红星”牌硫化碱由于质量过硬,在国际市场上享誉“王牌硫化碱”之称。

 

    ■工房角落制钡盐     

    生产工艺叫响全国

 

    “我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出生在一个国民党小官僚家庭。”在辛化,周文林从来不回避自己的过去,“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1953年春来到辛集化工厂当技术员。”

    当时这个厂只有100多名职工,靠笨重的劳动用几口大锅生产硫化碱,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感,驱使周文林进厂不久就深入下去,与工人一起研究成功了二层底化碱法,代替了日本的闪克式糟化碱法,使产品产量提高了几倍。接着,又帮助工人研究掌握了粗碱平炉的最佳火候,从而大大提高了芒硝的利用率。

    正当周文林要把所学到的全部知识贡献给祖国的时候,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他因历史原因和所谓坚持反动立场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他下定决心以新的工作成绩来证明他对党、对祖国的忠心和爱戴!”谈起已经离世的父亲,保全工周术根饱含深情。

    搞实验的条件,在当时是十分艰苦的。没有办公室,没有办公桌,周文林就在工房的一个角落,用膝盖当桌子,边查资料边画图。他自己动手和工友一起,垒起反射炉、石灰窑、硫酸炉,投料、化验、计算、检修样样都要自己下手干。半年的时间没有白熬,1959年初重晶石利用成功,很快生产出了碳酸钡、硫酸和石灰三种产品。后经研制组全体人员的继续努力,又成功试制出氢氧化钡、硫酸钡、多硫化钡和碳酸钙等新产品。

    “1959年3月16日,碳酸钡产品质量达到出口标准。”谈起辛化的过往,周术根一脸的骄傲,“碳酸钡6月份正式投产,当年出口225吨!”从此,结束了辛化只能生产工业硫化碱的历史,揭开了综合发展化工产品的新篇章,为我国重晶石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窑气法碳酸钡的生产工艺,在全国也是头一家,为以后生产多种钡盐产品开辟了道路。

    1964年,辛化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厂际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在化工部召开的工业硫化钠生产技术经验交流大会上,辛集化工厂指标比较先进,经验比较丰富,技术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在贯彻勤俭办企业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会议提出了“学辛集,赶辛集”的口号。

 

    ■绝地反击谋发展     

    卧薪尝胆勇立潮头

 

    步入辛化生产区,走不多远,迎头会看见横贯空中的一条标语:高质量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但谁知道,在探寻“以质量求生存,向质量要效益”真谛的过程中,企业所付出的几多血汗与辛酸……

    1964年,由于工艺流程落后,造成辛化发往西德BEIJR公司的碳酸钡含有机械杂质,而被对方索赔产品50吨,企业损失人民币2万元。知耻近乎勇,3个月后,经过400多次试验,企业改进了工艺流程,产品硫化物杂质含量由原来的0.089%下降到0.043%。当年碳酸钡出口量由上年度的3415吨上升到5220吨,增长了52.3%!

    “有了刻骨铭心的教训,辛化人形成了这样的终身信条:市场源自名牌,名牌出于高质量,高质量是通向世界的通行证。”回想起这段历程,化工部劳动模范、原质量监督检验处处长李英志深有感触地说,“从1980年开始,企业开始执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各级质量检查组织和管理制度,制订了高于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的内控标准,这也使得辛化1982年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产品全优企业。”

    1983年10月25日,美国化学产品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指控,包括辛化企业产品在内的所有出口美方的碳酸钡存在低价倾销现象。美国商务部很快立案调查。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认定:有合理的迹象说明中国进出口货物,使美国工业遭受了物质损害。

    辛化怎能白白失去多年来打拼下的美方市场,面对重重困难,企业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会同国内相关企业及产品代理商,协助配合,积极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正式委托美国贝克·麦肯思律师事务所为我辩护。1984年4月2日,美商务部做出初裁:判定我方碳酸钡不存在倾销。

    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化学产品公司不服初裁。1984年6月12日,美中双方的法庭质询在美进行。21个小时的法庭质询后,美商务部官员又远涉重洋飞抵企业,要求进行实地调查,并查询了企业从1982年10月到1983年9月间的原始记录和账表凭证。1984年8月20日,美商务部做出终裁:该企业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事实存在,美化学产品公司指控不成立!

    事后,美方商务部官员雷麦克先生以敬佩的口吻说:“我到过世界各地,来过中国3次,唯有这次这家企业资料准备充分,这也反映了中国该企业的管理水平!”

 

    ■突破僵局迎挑战     

    缔造“中国钡盐城”

 

    20世纪90年代初,昔日国有企业“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加之运力、电力及部分原材料提价和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现,辛化处于创建以来最困难的境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领导人带领辛化人凭借被化工部列为“八五”钡盐生产、技改、创汇基地之东风,勇敢地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去迎接挑战。

    “1990年,引进的年产5000吨碳酸钡干法造粒装置形成生产能力,并成功对其进行了性能改造。”退休干部程同生回忆道。在1982年以前,我国没有一套化工产品干法造粒设备,当时厂里碳酸钡产品只有粉状,日方企业需用粒状碳酸钡,也是拉走粉状产品自行造粒。为了立足市场需求,增加企业效益,厂里决定自行造粒。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湿法造粒工艺太复杂,而干法造粒工艺较简单,于是决定引进日本大型干法造粒机。

    当时,由河北省外贸与日方牵头,联系造粒机购进事宜。日本明和产业株式会社派来业务人员与厂里进行谈判,事情的经过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机械设备并不是购进来就能使用,在联系购进过程中,我们四五个人先后4次奔赴日本,前后进行了两次试车才获成功,并于1982年签订了引进5000吨/年碳酸钡干法造粒设备的合同。”程同生表示,“此套干法造粒机是我国第一台造粒设备,填补了我国化工行业干法造粒的空白。”

    1990年,企业与中化建建立合作关系,打破了过分依赖一家单位出口的格局。同年,国家专利产品——窑气法生产碳酸锶取得成功,并顺利试车投产,为企业目前“钡锶盐为主、多品种、多系列、多规格”生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企业国内首创利用钡泥生产氯化钡技术取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企业获外贸经营进出口权,结束了企业产品长期靠代理出口的历史。

    1992年,辛化钡盐产量已突破10万吨,超过德国卡西希蒙公司生产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钡盐生产厂家。1994年8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锡铭来厂视察,欣然为企业题词:“中国钡盐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将辛化列为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

 

    ■向着新生活前进     

    转型发展再度出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下,辛化逐渐出现了种种不适应。2000年12月19日,辛化加入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深化国企改革、转机建制的步伐加快,实现资产重组。但由于远离原料基地,生产成本高,辛化“钡老大”的地位开始动摇。“辛化这个牌子还能打多久?”这是辛化人2003年前考虑最多的话题。

    2003年3月,在原材料供应紧张,产品价格低迷,市场形势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李占远临危受命。经过认真调研,不服输的辛化人提出了“抢占矿山资源,以能源配置为基础,南下原材料基地建厂”的战略抉择。2003年7月28日,他们在“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天柱县独资筹建天柱辛集钡盐有限责任公司,一期设计年产5万吨, 8个月后一期项目竣工投产,标志着企业实施战略转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5年,陕西安康平利公司项目硫酸钡奠基,天柱公司二期项目同年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辛化加快河北老厂区的转型发展。2004年,年产1万吨碳酸钾、8000吨氯化铵工程投产;2005年,年产5000吨硫脲扩建项目投产;2008年,合成氨技改扩能年产达到6万吨,其所属化肥公司在精益管理、持续改进中,不断夯实成本控制领先根基,企业综合能耗始终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2006——2014年累计实现利润1.28亿元,不仅将小化肥做出了大利润,而且使得合成氨逐步成长为辛化的优势主导产业。

    辛化老厂区地处市区,被周边居民区及学校包围,不仅发展空间狭小,而且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条件的制约越发明显,整体搬迁进园区势在必行。2012年,辛化整体搬迁技改项目开工奠基。项目工程占地2000亩,计划总投资105亿元,分三期完成。首期落地项目包括6万吨乙二醇、10万吨高性能不饱和树脂以及高纯级碳酸钡(锶)等无机盐深加工项目。2013年以来,年产1000吨高纯碳酸钡、1000吨高纯碳酸锶、5000吨高纯硝酸钡等项目相继投产。“截至当前,长周期设备、大型成套设备及非标设备招投标工作已完成,设备基础、工房基础及主体工房完成80%以上,相关技术人员及操作手的技能培训正在进行。”谈起当下,辛化董事长李占远胸有成竹地说,“6月份起,项目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2015年底投料试车。”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税2.88亿元。”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日日求进、月月创新”的辛化人,将继续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新生活不断前进,我们祝福也相信辛化二次创业的跫音更加有力,我国化工事业的未来更加美好!

 

关于我们 | 冀商动态 | 冀商榜样 | 投资河北 | 冀商论坛 | 冀商史话| 冀商画院| 名企名品
版权所有:天下冀商网    运营:石家庄今视广告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98号 手机:18032663797  
电话:0311-87688888转1511 邮箱:txjishang@126.com
冀ICP备14006640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