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艰苦创业,宁纺集团从一个建厂之初只有23名职工、16台布机、固定资产1.9万元的单织小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6000名职工,总资产15亿元的集团化企业,形成以纺织、染整、服装加工为主导,涉足酿酒、地产、投资、金融、餐饮、热电、国内外贸易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新格局。40余年的发展,一路走来,宁纺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
时光进入了2014年的春天,一掬眷恋渡入春意阑珊季节,春的花浸红一片田园山林,春的竹染绿一掬遥远的静雅。这就是记者正伫立的花园式工厂——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最大灯芯绒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灯芯绒产品开发基地。
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宁纺集团)有她辉煌的今天,也有岁月峥嵘、慷慨壮歌的昨天。宁纺集团的前身是宁晋县棉织厂,始建于1973年9月15日。40余年的发展,一路走来,宁纺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宁纺集团在全国县办工业企业中,第一个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率先获得产品自营进出口权和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主导产品染色灯芯绒、 卡其布、牛仔布出口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3000万美元,成为全国染色灯芯绒、卡其布、牛仔布主要生产出口企业;进入中国500家最大纺织工业企业的行列,被列为河北省百强优势发展企业,河北省重点出口企业,邢台市20家大型重点支持企业和宁晋县5大支柱企业。
■荒原起步
组装起第一台手换梭织机
和大家荒原起步,组装起第一台织机,点燃星星之火,传播精神的力量,让宁纺征程千万里,步步有新天。精彩缘于你,虽身苦,却心甜。
走进宁纺集团,触目所及的小桥甬道、亭台楼阁、假山喷泉、仿古牌楼、人工湖,美景一幕一幕接踵而来。厂区内,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多么惬意呀!然而,任谁都无法从中想像出这里曾经是火葬场与火药厂旧址,白天烧尸,哭声不断,夜晚更是凄凉恐怖。
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从宁晋县棉油厂布机车间生根发芽的。
1971年10月,宁晋县棉油厂为了解决企业生产冬忙夏闲的状况,决定由支部委员苏瑞广牵头,筹织布车间,苏瑞广亲手安装起第一台旧式1511型手换梭织机。起初织灯芯绒坯布,后改为织包皮布。棉油厂隶属宁晋县商业局。短短一年,1972年车间的布机发展到16台。
然而,正在苏瑞广踌躇满志,一心想做点事情,筹谋大干一场的时候,织布车间却走到了生死边缘。
“在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时候,没有计划,企业就难有生存的空间。1973年4月这个织布车间因为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国家不给原材料,被迫下马。虽然,车间遭遇当头一棒,但是当时我就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能像在战场上打了败仗的兵,拉拉着枪灰溜溜地就回来!”苏瑞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倔强的坚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苏瑞广不得不连续不断地向地区工业局和县有关领导申请,要求恢复生产。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来了,在1973年9月15日,经宁晋县县领导研究批准,同意把布机车间纳入国家计划,并决定筹建宁晋县棉织厂。厂址选在已经下马的宁晋县火药厂的废墟上,与县火葬场同在一个院内,合走一个门。厂房是原火药厂留下来的9间破旧宿舍,设备是从县棉油厂织布车间搬迁过来的手换梭布机,总资产1.9万元,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职工是由县棉油厂抽调来的和原火药厂的留守人员组成。新厂更换门庭,隶属于宁晋县工业局。
1974年4月,苏瑞广正式由原棉油厂织布车间主任调到棉织厂,负责生产管理工作。他与22名职工一道,自己动手把9间破旧的宿舍拆改成车间,建起“干打垒”宿舍两处。不分干部职工都睡地铺通铺。冬天屋内结霜挂凌,夏天地潮,被褥湿结为毡片。吃饭没有食堂,都是树下、墙根,是真正的风餐露宿。
车间的生产条件原始简陋。为保证车间的湿度,夏天用喷雾器往地上墙上喷水。冬天在车间生上炉子,炉子上放着盛水的铁锅,靠烧水造汽。没有浆纱机,他们就把纱放到大锅里用手砸用脚踩。艰苦逼出了“土专家”,织布车间发明了摇头喷雾器,浆纱车间自制了一台浆纱机器,机械代替了手工。织布车间地板常有积水,挡车间穿雨鞋或赤脚上班,常年闷湿,有的工人脚都泡烂了。
“当时那里是荒草遍地,狐兔出没,白天烧尸,哭声不断,夜间更是凄凉可怕。”段翠池是参与建厂的元老。回忆起自己青春奋斗的历程,段翠池也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我们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听到汽车的声音,就知道是设备到厂了,不用喊,大家轱辘就爬起来,揉揉眼睛,跑着去干活,搬设备抬机器,心里就一个想法,厂子就是自己的家。付出多少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凭着他们艰苦奋斗的原始积累,到1974年底布机增加到30台。1975年,上自动换梭机48台。1976年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和生产组,下设织造、整理、准备、机修四个生产车间。到1977年布机增加到180台,新添4台捻线机,两台槽筒机,1台打纬机。转年上了一套两吨锅炉。职工发展到256人,固定资产达到79.5万元。
■辛业渐成
实现县出口创汇零的突破
签订款款订单,供销源源不断,诚信为本,合作共赢,携手向前。精彩源于你,虽无利,却情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春风,给宁晋棉织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八十年代,当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厂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向割染深加工过渡的绝好机遇。苏瑞广征得县里同意,接收了下马的宁晋县第二机械厂,并决定在二机厂的旧址上筹建割染车间和新布机车间。
据苏瑞广回忆,当时国内纺织品市场还没有放活,计划经济还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特别是上级的主管部门,要上项目,就得层层审批,没有一年两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为了争取时间,苏瑞广兵分两路,一方面向上级申述理由,一方面冒险筹集40万元。不出所料,报告递到省里,不但不批而且严厉警告,要企业立即下马,否则对厂长撤职。即便这样,执著的苏瑞广仍没有停下实现梦想的脚步,他还是暗中下天津、跑唐山购设备,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紧施工。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上了四台割绒机,五对染槽,两台刷绒机,两台烘干机,一台拉宽机等,割染车间落地开花。生产硫化黑灯芯绒产品,年生产能力300万米。1981年生产品种增加到7个。就在这一年全省排名靠后的68家纺织企业关停并转,宁晋棉织厂却获得跳跃式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逆袭”,以前的“反对”也变成了掌声,为苏瑞广和这个厂子竖起了大拇指。
1983年的冬天,反映厂长苏瑞广艰苦创业历程的电视专题片《苏瑞广的气魄》(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苏瑞广的事迹让人不仅敬佩于他的魄力,也着迷于他的人格魅力。这一年五一节前夕,苏瑞广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年,宁晋县棉织厂更名为宁晋县织染厂。
随着国家计划经济的淡化,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变化,给企业指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企业信誉叩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产品走向世界,当年创汇115万美元,实现了宁晋县出口创汇零的突破。时任省委书记邢崇智来厂视察,称织染厂是“宁晋县的宝贝厂”。
在这十余年的发展中,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折,适应这一重大转折,宁纺集团开创了多个第一。1978年3月,苏瑞广被正式任命为棉织厂厂长,这在宁晋县是第一个试行厂长负责制的厂长。1984年在苏瑞广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内部改革。他在全县第一个亮出了牵动人们中枢神经的工资和用工制度改革的牌子,成为纺织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8年,企业一万纱锭项目经过13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次试车成功,成纱质量全部达到部颁一等一级标准,开创了河北省一万纱锭建设周期最短、效益最好的先例。
并且当年企业产值达到1833万元,利税407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0.5%和127.6%,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灵音”一鸣
招得百鸟来朝拜
或灵巧或粗糙的双手,穿丝引线,增瓦添砖,指尖飞舞,抛血洒汗。精彩基于你,虽普通,却不凡。
寻史溯源,宁晋历史上有“凤凰城”之说。相传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在宁晋古大陆泽之滨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树,叶红椹紫,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凤凰吃到成熟的果实后,引颈高歌,声音悠远,招得百鸟前去朝拜。“灵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附合宁晋历史文化的渊源。
1986年,“灵音”牌窄幅什色灯芯绒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继后,在常州举行的全国纺织产品质量评比会上,中条玫红灯芯绒夺得全国同类产品质量第二名。时间定格于2005年9月1日的下午,中国名牌产品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隆重举行。河北宁纺集团最年轻的副总经理徐建林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手中接过奖牌。这一殊荣的获得标志着河北面料生产企业在打造名牌的道路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那一年,我国灯芯绒面料首次评选出三个‘中国名牌产品’,河北宁纺集团‘灵音’牌灯芯绒以绒条清晰、绒头丰满、手感柔软、吸湿透气、耐洗耐磨、色牢度高等优势一举胜出,不仅成为全国首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灯芯绒品牌,也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的面料第一家。”徐建林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感。河北宁纺集团也是全国惟一一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灯芯绒制造企业,集纺纱、织布、割绒、染色、后整理、服装加工及国内外贸易于一体,拥有纱锭6万枚,织机2000台,割绒设备100台(套),轧染生产线6条,服装生产线50余条,年产染色灯芯绒4900万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灯芯绒生产出口基地。宁纺拥有瑞典高速自动络筒机、与中科院联合开发的高速精密纺等国内最高水平的纺纱设备,有代表国内印染行业最高水平的、具有高效、节能、降耗等特点的高效退煮漂联合生产线和连续轧染生产线。一条龙式的生产结构,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宁纺在控制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时间、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灵音”牌灯芯绒获得了众多服装品牌的青睐,南非Hangten青年装、Wool worths童装、澳大利亚Mango童装及青年装、美国Walmart公司的Geogre女装、香港真维斯、鳄鱼、广东以纯休闲等多个品牌均成为“灵音”的爱慕者。2004年宁纺集团灯芯绒销售额达6亿元。
■多元之路
今朝更好看
或一句忠言,或一个掌声,或一句鞭策的话语,或一声善意的提醒,使宁纺气正风清,环境和谐。精彩关乎你,虽处外,却惦念。
毋庸置疑,在经历了耀眼的辉煌之后,纺织行业整体进入了长久的萧条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这一年被称为“纺织年”,在进行世纪末国企改革攻坚战时,党中央、国务院把国企扭亏解困的突破口选在了纺织行业,提出利用三年时间,使纺织行业整体实现扭亏解困。历史决定中国的国有纺织业必须进行一次“英雄断臂,壮士断腕”般的调整,这也是挽救国有纺织企业的唯一选择。可能是嗅到了市场改革的讯息,在这前一年,经省计经委、省体改委等批准,原“宁晋县纺织印染厂”改为“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瑞广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符合时势的改革,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归结为两个矛盾和一个加剧:一个矛盾是我国迅速增长的纺织品产能与相对饱和的国际市场需求的矛盾。2002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2003年增长66.7%,2004年增长30.2%,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另一个矛盾是中国纺织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中国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矛盾在进一步加大。一个加剧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越来越加剧,问题也越来越多。”徐建林对当时企业所处的情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知难而进,创新求变,全力以赴突破重围,才能在逆境中求得新发展。调整经营战略、加快转轨步伐成为企业增加效益亮点的当务之急。”
穷则变,变则通。“三个转变”的战略应运而生,即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逐步实现由生产加工型向生产加贸易型的转变,由产品单一化向经营多元化转变,由纺织服装一产为主向酿酒业、金融业、矿产业、房产业、餐饮服务业等盈利水平较高的二三产业转变。
在2006年末,宁纺迎来了新成员——泥坑酒业,从而迈出了向多元化进军的第一步。在此背景下,2008年3月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涉足房地产领域。2009年2月12日,典当行成立并正式投入运营……
宁纺多元化的步伐走得铿锵有力,也步履稳健。未来,她将以纺织、服装、酒业、生活区为基础,引进电子 商务、物流公司、大型超市、医院、写字楼、宾馆等相关设施或机构,建成集生产加工、物流、商贸、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宜居、宜商、宜购、宜乐的新型城镇——宁纺城。
2014年,宁纺集团步入40岁,正值青春壮年。“不惑之年”的她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迎接更多四十年的到来。
回首宁纺走过的40个春夏秋冬,从一个最初固定资产仅有1.9万元的小厂,到如今价值翻了16万倍。40年,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宁晋人说,凤凰城终于飞出来了一只金凤凰。是啊!40年,创建于“文革”,崛起于改革开放,探索于市场经济,在新世纪焕发勃勃生机。共和国闪闪的光荣簿上,精彩有她。40年,一路摸爬滚打,砥砺前行,展现出持久顽强的生命力,为行业树立了信心和勇气,在锦绣的纺织万花丛中,精彩有她。40年,高举改革旗帜,创新开拓,敢为人先,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被誉为“学习的榜样”和“常青树”,在全省工业企业排头兵中,精彩有她。
1973年,苏瑞广一手创建宁纺。2014年,宁纺再启程,老苏志更坚。放眼未来,宁纺集团将继续恪守“讲人品,出精品”的企业理念,大力弘扬“用于负责的担当精神,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同舟共济的写作精神”,不断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掀开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文/苏梅芝 图/毕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