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独特的必不可缺的特点之一,一幅国画作品如果缺少笔墨情趣,恐怕就难以列入上品、中品之列,甚至要问问能否称之为“国画”了。
不同的画家,不同的评论家,不同的欣赏者,对笔墨情趣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标准,不过大体的标准基本还是相同的。
说笔墨情趣,当然离不开笔与墨了,其实,要讲究笔墨情趣,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或起到了决定性因素,那就是纸。纸性如何,决定着笔与墨能不能玩成“情趣”,纸不给力,画家的功力再深笔墨技法再炉火纯青,一笔下去也只能摇头叹息抓起来揉成一团扔进废画篓里了。因此,学国画者首先要认识熟悉掌握的就是笔性、墨性和纸性。
熟练掌握笔墨纸“三性”,并能将笔法与墨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侧逆散浓淡干湿尽情挥洒于纸上,通过对比、映衬、组合、呼应、分割、融合等等技巧手段,形成了中国画所特有的神秘而迷人的艺术魅力,那笔墨情趣则跃然而出,观者与画者往往为这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迷得啧啧赞叹不已。
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看上去似乎是画家自由熟练地运用笔墨技法技巧而产生的或预期或随机的艺术效果,不过这仅仅是直观的浅层次的结论,实际上,笔墨情趣绝不仅仅是笔墨技法技巧的玩弄与显示,笔墨技巧的运用只是笔墨情趣中的基础,是笔墨情趣的初始阶段,就像初学画者必先练习素描写生一样。而真正的笔墨情趣的产生则凭的是画家的功力。而“功力”可分画内和和画外之功,技法技巧的研习属于画内功,而画外功则宽泛的很了,画家的文化素养,对事物对社会经历的观察与感悟,对艺术的理解和解读,这一切都在塑造、形成着画家的“心性”。画家挥笔落墨时不仅仅体现着他“造型达意”的“画内功”,更关键的是在体现着他的“抒怀写情”的“画外功”。他的心性在有意无意之中通过笔墨流露于纸上,是画家自己对艺术的解读与感悟,从而形成了这个独特的“他”。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其一鸟一鱼一鸭鹅、一石一草一枯枝,无不体现着他的自身修养与人生际遇,如果他这位皇室贵胄后裔没有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怎能画出鸟鱼鸭鹅的“白眼向天”?又怎能体现出他“墨点不如泪点多”的愤世嫉俗?他将落款“八大山人”四字写得似哭似笑,恰恰正是他处境的写照。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成了强烈震撼的艺术冲击力,可谓达到了笔墨情趣的极致。而这种极致的笔墨情趣则是从心而发出的。这种笔墨情趣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我看,这才是所谓的“写意”吧?
是的,真正的笔墨情趣就在于由心而出,就在于“得意”。
郭明志
甲午秋月于石门
【郭明志简介】
郭明志,男,汉族,河北宁晋县凤凰镇得胜村人,生于农历一九四五年四月初六。职称编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曾任河北作家协会理事、河北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